本报记者张文湘见习记者占健宇
上海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上再进一步。近日,上海临港无人驾驶出租车正式启动运营,这是继7月26日上海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后的又一重要实践。
上海自动驾驶产业逐步推广
据悉,上海临港本次投入运营的无人出租车服务,覆盖临港主城区高校、办公、商业等58个点位,营运时间为每日8时至20时;5公里内起步价为16元,超过5公里的里程费用为4元/公里。
这一落地场景的拓展,与上海此前布局的政策框架形成呼应。今年7月26日,上海市正式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,这标志着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迈入常态化、规模化新阶段,并进一步推动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。
而7月26日发布的《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“模速智行”行动计划》则提出,到2027年,上海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,具备L2和L3功能的新车占比超90%,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,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产业集群。
“相关牌照开放的核心意义,在于让更多公众亲身体验人工智能赋能的无人驾驶服务。目前不少人甚至尚未接触过L2级辅助驾驶,而无人驾驶在舒适性、通行效率及安全规范方面的表现,有望超越部分人类驾驶员。”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智己汽车”)相关人士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
据悉,此前智己汽车已与相关企业组成联合体,率先获得上海市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。智己汽车相关人士认为,上海无人出租车牌照发放并运营,将吸引更多企业投身无人驾驶领域,共同推动中国模式走向成熟,助力提升中国在全球智能交通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。
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分析称,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,若能在Robotaxi(自动驾驶出租车)领域抢占先机,将显著增强对高新企业和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。同时更将凭借上海的辐射效应,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的范本,加速全国Robotaxi业务的普及进程。
自动驾驶产业链迎利好
业内人士认为,上海通过牌照发放、场景落地与政策规划的协同推进,正构建从技术研究到实际应用再到产业集中的完整生态,让汽车厂家、技术公司、配套服务商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。
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一份研报指出,《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“模速智行”行动计划》的发布,明确了上海市在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目标;多家Robotaxi头部公司获得示范运营牌照,开始面向公众提供收费运营服务。随着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,产业链各环节将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投放,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有望受益。
在产业链迎来发展机遇的背景下,相关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以抢占市场。“Robotaxi产业要想实现大规模落地,一是技术降本与硬件可靠性提升,二是政策法规完善与路权开放,三是更多玩家参与来跑通商业模式,核心是经济性。”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万马科技”)相关人士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
万马科技相关人士介绍称,公司持续看好Robotaxi产业,成立了RoboX综合解决方案团队,提供的全球一站式车联网解决方案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,重点聚焦无人出租车、低速无人物流车、无人清扫车等场景。目前公司已为吉利提供车辆出海联网服务,在全球部署六大数据中心,并已在欧洲、阿联酋、沙特、巴西等地设立子公司。
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、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赋能下,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正加速落地炒股配资评测网,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尤为突出。不过,该领域要实现规模化发展,仍需法规与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,为产业创新提供更坚实的保障。
广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